中文版 | ENGLISH
您的位置: 行业资讯
煤炭深加工五年规划首发布
中国能源报      

业内翘盼已久的《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印发。作为首个国家层面的煤炭深加工产业规划,也是“十三五”期间14个能源专项规划中唯一经由国务院批准的规划,其明确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定位的同时,也为未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指明了方向。

《规划》明确,到2020年,已建成的示范项目实现安全、环保、稳定运行,自主技术和装备可靠性得到验证,煤制清洁燃料和化工原料得到市场认可和应用,装备自主化率进一步提高,推动形成技术路线完整、产品种类齐全的煤炭深加工产业体系,为产业长远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推动煤炭深加工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煤制化学品、煤炭和石油综合利用等5类模式以及通用技术装备的升级示范。

定位:现代能源体系

重要组成部分

适度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既是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和产能储备的需要,也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规划》明确提出,将煤炭深加工产业培育成为我国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李冶强调,面对中央要求、市场需求、企业诉求和技术追求,“十三五”期间应科学谋划、慎重决策、稳步推进,使煤炭深加工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规划》涵盖了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利用、煤制化学品、煤与石油综合利用以及通用技术装备6方面,包括14个将在“十三五”期间开工的示范项目和约25个储备项目。根据《规划》,大型煤气化、加氢液化、低温费托合成、甲醇制烯烃技术将进一步完善;百万吨低阶煤热解、50万吨级中低温煤焦油深加工、10亿立方米级自主甲烷化、百万吨级煤制芳烃等技术将完成工业化示范。到2020年,我国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产能将分别达到1300万吨/年、170亿立方米/年和1500万吨/年。同时,要求煤制油、煤制天然气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原料煤耗、新鲜水耗力争达到先进值,提高资源利用率。

记者了解到,该《规划》由国家能源局委托神华研究院作为编制牵头单位,组织石化联合会、中石化技经院、石油化工规划院、环保部评估中心、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多家单位共同开展7个前期课题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有上百位专家参与,先后召开30余次论证会,历经一年多时间编制完成。

“煤炭深加工在‘十三五’期间将进行升级示范,通过充分征求各方意见,《规划》不仅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原则,成为整个行业的发展规范,也在着力解决前期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明晰了走科学、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向。因此,《规划》不仅明确了产业发展定位,也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为现代煤化工发展提供了蓝本。”神华研究院副院长俞珠峰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时,为防止再现“逢煤必化”过热发展,“十三五”期间将对煤炭深加工产业加强调控引导:列入规划的新建项目抓紧开展工作,列入规划的储备项目先调整为新项目再申请核准;对主动放弃、推动不力、进展迟缓、无故拖延的,取消新建项目或储备项目资格;对新的示范项目择优增补;严禁项目违规审批、未批先建。

门槛:量水而行,

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前提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煤炭深加工目前仍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在生产工艺和环保技术、示范项目建设秩序规范、企业运行管理水平、产业支撑体系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和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同时,随着生态环境和资源约束的强化,能源化工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先进能源技术竞争的日益激烈,“十三五”期间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环境将更加复杂。

不可忽视的是,清洁燃料替代传统燃料的加快将使煤炭深加工产业在燃料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煤炭供给侧改革的加速推进和煤炭深加工自主创新步伐的加快,也将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对‘十五’以来煤化工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也系统梳理了已取得的成绩,从7个方向进行专题研究,这些扎实的研究基础和数字汇总,为现代煤化工绿色、适度发展提供了依据。”一位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告诉记者。

俞珠峰讲到:“《规划》对煤炭深加工发展准入门槛的要求更趋严格。其中一个亮点就是提出了绿色发展,量水而行。‘十三五’期间,煤炭深加工项目将结合各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和监督考核,进而实现对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控制。”

《规划》强调,将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作为产业发展的前提,坚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记者了解到,在“十三五”期间,对已超出水资源、能源消费控制总量和已无环境容量的地区,如要建设煤炭深加工项目,需先期采取有力措施腾出相应容量指标。

同时,为提高产业水平和层次,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发展,不支持现有技术水平的大规模产能扩张,不设定约束性的产能和产量目标,列入规划的项目需承担明确的示范任务,成熟一个,建设一个。

布局:靠近原料、靠近市场、进入园区

目前,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已初具规模。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包括甲醇制烯烃)产能分别达到254万吨/年、31亿立方米/年和862万吨/年,2015年产量分别为115万吨、18.8亿立方米和648万吨。同时,示范项目运行水平和自主技术装备水平也大幅提升。为进一步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必须推动自主创新成果的全方位升级示范。

《规划》要求按照“靠近原料、靠近市场、进入园区”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产业布局。在煤炭资源地区按照基地化生产、规模化外送模式集中布局示范项目,在消费市场中心按调度灵活、就地消纳的模式布局规模适中的示范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布局示范项目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支持当地经济发展。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推动创新,稳步开展煤炭深加工升级示范,实现产品差异化和高端化,在总量控制下优化产业布局。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现代煤化工项目将逐步实现园区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在煤炭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可承受、水资源有保障、运输便捷的中西部地区布局示范项目。对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缺水地区,将严格控制新建煤矿深加工项目。

“《规划》对于‘十一五’、‘十二五’示范项目作了客观总结。随着示范推进和技术进步,一些项目的能源消耗和水耗指标在不断降低;在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驱动和产学研共同努力下,先进项目已经可以做到近零排放。在这些基础上,《规划》对‘十三五’升级示范项目具体内容作了详细部署。通过严格控制准入标准,做好调控引导,再加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联动支持,相信升级示范项目一定可以科学有序推进。”俞珠峰对记者表示。

此外,《规划》提出,要努力将煤炭深加工产业培育成为煤炭资源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规划》支持煤炭深加工企业兼并重组上游煤矿资产,化解过剩产能;支持煤炭企业延伸产业链,参与建设煤炭深加工项目,实现脱困发展。《规划》还提出支持煤炭深加工作为我国油品、天然气和石化原料供应多元化的重要来源,发挥在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的优势,发挥与传统石油加工的协同作用,推进形成与炼油、石化和天然气产业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