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您的位置: 公司动态
兖州煤业:智能化建设加速转型换道
     

转载机开始启动,采煤机开始启动……在兖州煤业赵楼煤矿智能化工作面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按下启动钮,地层深处的钢铁巨兽们被集体唤醒,切割、推溜、移架,大块的“乌金”哗哗落下,随传送带缓缓涌向地面。

类似这种有“智慧”的工作面在兖州煤业已成常态:工作人员通过地面控制中心,就能远程控制工作面采煤机的行进方向、速度、左右摇臂高度,并实时调整割煤状态。在自动运行模式下,还可以通过学习存储,进行记忆截割,实现真正的智能开采。

近年来,兖州煤业瞄准安全、绿色、智能、高效“四型矿井”发展目标,累计投资45亿元,不断加快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设,先后建成投用18个智能采煤工作面和14个智能掘进工作面。特别是去年以来,分别在兴隆庄、鲍店、东滩、赵楼等多对煤矿建成技术和装备领先行业的常态化智能采掘工作面,其中两家跻身全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示范矿井行列。

2019年5月份,兖州煤业建成国内首个常态化智能综放工作面——鲍店煤矿7302工作面。该工作面实现井下顺槽、地面控制中心对工作面设备的监测监控及“一键启停”,并首次实现时序控制自动放煤技术的常态化应用。同年8月,在高地压、高地温和强腐蚀的复杂条件下,建成赵楼煤矿7301智能综放工作面,行业内首次在液压支架试验应用两套电液控制系统,同时配备人员精确定位系统、履带式全液压智能钻机等先进装备,在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实现智能开采。

距离兖州煤业本部千里之外的转龙湾煤矿,在国内首次引进以澳联邦科学院LASC惯性导航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化开采技术,形成集工作面自动找直、通信、视频、检测、控制于一体的先进成套综采装备,采煤机行走位置控制精度±3cm,滚筒截割高度稳态重复精度±4cm,截割牵引速度大幅提高,实现了全作业循环自动化,工作面达到年产原煤1000万吨水平。

在掘进方面,兖州煤业本部矿井在用44台掘进机全部完成遥控截割改造,省内冲击地压掘进工作面截割作业全部实现远距离操控。鲍店煤矿7304智能掘锚工作面,实现远程遥控截割、后路煤流运输一键启停、机器人巡检岗点无人值守、单臂钻车施工单轨吊梁、带式输送机机尾自移等功能。济三煤矿以综掘机可视化遥控截割+液压锚杆钻车+齿辊式破碎机+皮带机“无人值守”配套模式,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化掘进工作面。

信息系统作为智能装备的“神经中枢”,信息化程度直接决定着矿井的智能化水平。兖州煤业依托万兆环网、工业云中心、UWB精确定位系统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煤矿井下人、机、环的无盲区综合在线监测监控、高精度人员定位、智能设备集中控制以及事故灾害超前预警和可视化综合展示,实现“连接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的网络全覆盖。以赵楼煤矿7301工作面为例,整个工作面分布着50多个高清摄像头、1000余个传感器,通过矿井环网实现现场视频和设备数据高速上传,控制信息实时下达,钢铁巨兽得以远程干预控制。

“设备的自动化替代人工劳动,由原来的15-20人减少至7人左右,职工从现场操作变成远程操控和巡视干预,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安全系数。”谈到智能化装备带来的变化,兖州煤业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健说。另外,从经营指标完成情况来看,兖州煤业一季度商品煤产量2421.5万吨,营业收入456.05亿元,净利润18.61亿元。公司上下全面推进智能化建设不仅仅为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大大提升了煤炭开采效率和公司整体发展运行质量。

“随着煤矿资源开采区域不断扩大,从根本上破解开采难题、缓解安全管理压力,探索智能化开采技术、推动矿井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是关键。”刘健表示,兖州煤业将认真贯彻国家八部门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重装备、高可靠性、自动化、用人少”为主攻方向,持续加大矿井智能化建设投入力度。2020年,兖州煤业计划投入智能化改造资金10.01亿元,在山东省内高标准建设7个智能采煤工作面和12个智能综掘工作面,向着“无人则安、少人则安”的智能化建设目标迈进。


上一篇《经济参考报》| 兖煤澳洲新冠疫情中逆势增长